2009年5月14日 星期四

寶藏巖的未來樂觀嗎?

為了幫朋友寫個企劃,走訪了寶藏巖,恰巧在進行第三期工程。順道拍了一些照片,看到許多修復的過程,讓我為這片歷史聚落的未來憂心。



下面為維基百科對寶藏巖的介紹︰

1930年代中期,二戰爆發,台灣總督府的台灣軍開始於寶藏巖增設高炮部隊,並於山麓南岸興建了幾個儲藏彈藥的地下碉堡與駐軍兵舍。

1945年,二戰結束,國民政府開始統治台灣,寶藏巖附近台北公館地區的日治時期軍事行政建築,多數被沿用成同類型機關用廳舍。

寶藏巖因地處高地,日治時期遺留下兵舍及軍事設施亦成為名為台北北區司令部的軍事要地,而1950年代的當時,寶藏巖除了觀音廟與該司令部外,民間違建只有三至五戶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本來新店溪採砂住戶或田園農家。

1960年代,兩岸情勢稍稍緩和,違建禁令鬆弛,司令部軍方默認外省人居民於寶藏巖週遭興建違建事實。於是寶藏巖開始出現居民,並陸續蓋起數十戶的平房住宅。直至1970年代初,北區司令部遷移,違建興建速度更快,至1980年代止,已接近四公頃約兩百多戶人家。


由Google Earth鳥瞰寶藏巖
map

寶藏巖座落於台北的福和橋旁,鄰近台大校園、公館商圈、自來水博物館。Google Map 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寶藏巖為清朝時期老廟



新廟中有老廟!可以看到鋼骨搭的新廟,將老廟完好的保存起來。



但可惜的是,新廟的石雕不若舊廟的考究,有點讓人覺得少掉原有的氣質。



寶藏巖歷史聚落大量增建在1960年代,由於北部司令部遷移,限建法令鬆弛,所以在這幾年當中,居民沿著山坡增蓋違建,多達兩百多戶,造成現今看到的規模。



沿著山壁蓋成的村落,走在其中,頗有意思。






由山上遠眺河邊公園與水源快速道路,很可惜的是這幾年的交通建設切斷了原有的視野。



由於當初的居民多是用少量的鋼筋及混凝土蓋成簡陋的房舍,所以重建單位以穿透原有的天花,內層添加新的鋼筋網,並由上方灌漿,完成強化的工作。






前方這一棟可能是已經修復後的建築,感覺少掉原有的質樸。






廢棄的浴室



窄小的防火巷,當年可能就是供人通行的小徑



新式的鐵皮屋頂,不知道這是住戶晚期修建的,還是重建單位修建的,如果是後者,那樣就太不應該了。



綿延不盡的樓梯,寶藏巖有趣的地方,就是你家的客廳可能就是樓上的陽台,所以透過樓梯不斷綿延上去,可以穿越許多家庭,連結居民之間的情感。






重新灌漿強化過後的屋內,但牆面太新了,不知道將來會做怎樣的回復動作,做舊呢?或是建築師發揮自己的創意?還是草草了事!都有可能



重建後,新裝上去的鋁門窗,不知道是為了便宜行事,或是原住戶就是新式鋁門窗。



與其是新式鋁門窗,不如是原有的鐵欄杆與木窗,雖然難維護一點,但卻能夠保有原來的氣質。



整修過後的屋內,總是會在天花上大辣辣的出現新式電路管線配置,或許應該動點巧思把不屬於那個年代的配置隱藏起來,不然會造成後人對於文化的混淆。



塗鴉






油毛氈鋪設的屋頂,黝黑的色澤,與原有的氣質頗為接近,雖然難維護了一點,但卻能夠融入原有的環境中。







這幾戶的感覺比較接近原有的質感。






蜿蜒的小徑



這兩棟建築為安置原有住戶的臨時屋,預計今年九月左右可以搬入,原住戶有十六戶選擇繼續留在寶藏巖居住,也有大部分的居民選擇領取政府的徵收賠償金,搬離這裡。



寶藏巖歷史聚落的誕生,是因為"人"的介入,塑造了現有的外在形式。但強制遷移原有住戶後,寶藏巖少了人居住的氛圍。又沒有尊造原有的形制,大刀闊斧的改建後,除去原有住戶生活的軌跡,那樣寶藏巖是否是否還有生機呢?不知道,也無法預測!

據了解寶藏巖將來會委由台北國際藝術村管理,希望屆時可以有重生的機會,讓我們期待吧!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屋頂、路燈、窗戶都不是原有的!

manson 提到...

人 是一個地區最重要的文化資產 因為開發重整 原味盡失 如同那剝皮寮!

yangchihhao 提到...

恩!或許改天台北整個城市都被劃定為古蹟,然後我們都要被遷移走,呵~